世界大变局,俞立中破解“被误读的国际教育”
快速变化的世界,如何定义人才的培养?
全球大变局,出国留学的价值是否随之发生改变?
疫情常态化、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,怎么定义国际教育的意义和价值?
这些关乎教育、关乎每位学子的教育选择,也关乎人们应对未来的人生挑战与自我探索,成为了当下最需要破解,也是教育如何面向未来、适应未来的新命题。
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认为,我们的教育若想面向未来、革新思想,就不得不破除固定型思维模式,努力培养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。
文 | 玉关虎竹
编 | Chris_guo
▲俞立中
现任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;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、上海纽约大学校长;“法国荣誉军团骑士”勋章获得者。
01
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
教育和文化是实现人文交流的手段
俞立中先生以三个关键词,来概括当今这个时代的特征:
第一,全球化时代,要求每个人拥有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,跨文化沟通、交流、合作的能力,以及关注和参与全球问题解决的能力——而这些统合起来,亦即所谓的全球胜任力;
第二,信息化时代,计算机、网络、移动通讯技术、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,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能与素养;
第三,知识经济时代,要求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,以学习能力为基础,且具备选择能力,独立与合作兼备的工作能力。
在俞立中看来,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: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和民粹主义的泛起,增加了变化的不确定性;疫情阻止了人们之间的来往,而国家之间政治与经贸的摩擦让人倍感焦虑……这个时候,更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,坚持人文交流,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线——而教育和文化,正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。
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,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。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,尊重不同的文化,同时更需要看到人类的共同之处、共通之处。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,各国人民需要携起手来,合作共赢,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。
02
应对教育观念的挑战,
努力培养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
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,教育需要面向未来。
我们看到,自2018年以来有关教育问题的热度开始攀升。在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中,落实教育现代化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。
俞立中认为,教育现代化具有三个维度:国际化(internationalization),信息化(informatization)和多样化(diverstification),而所谓多样化又有三个要点,即“优质(quality)”“均衡(equity)”与“个性(individuation)”,既要发展好的、公平的教育,又要发展有特色、有个体关怀的教育。
关于教育现代化,我们要做的、可做的非常多:首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革新;其次是教师与教学方法、学生培养模式,课程、教材和课程体系等都有待进一步优化。
而应对教育观念的挑战,第一步是改变思维模式,建立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、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 S. Dweck)在其所著《终身成长: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》一书中写道:
“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,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,我们拥有的就是‘固定型思维模式’。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,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、成长的有趣挑战,我们拥有的就是‘成长型思维模式’”。
通常来说,固定型思维模式(Fixed mindset)规避挑战、痛恨变化,总是拘泥于限制,不愿脱离舒适区,不接受批评,且又无力改变现状;
而成长型思维模式(Growth mindset)则欢迎挑战、拥抱变化,总是寻找机会,坚信凡事皆有可能,珍视反馈、主动学习,喜欢探索新事物,把每次失败都作为一堂课,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。
这两种思维模式,哪种更为可取,不证自明。
对于终身学习,俞立中认为,应该着力构建课堂教学、在线学习、文化体验、社会观察、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平台——传统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,而在线资源与社会则是无限的。在全球化、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,孩子们不但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,还应该培养学科交叉能力、社会实践能力、信息应用能力及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。
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做到“学到老,活到老。知无涯,生有涯”,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。
总而言之,教育若想面向未来、革新思想,就不得不破除固定型思维模式,努力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。
03
疫情常态化、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,
那些被误解的国际化教育
在疫情常态化、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的当下,怎么理解国际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?还要不要选择出国留学?
俞立中表示,欧美国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发源地,这一点毋庸置疑——即便如今,这些国家也在不断地进行各种探索与变革,发展教育创新。可以说,我们能够从这些发达国家所汲取的教育、教学经验还有很多;然而,他同时也强调,国际化教育不能跟“欧美教育”划等号,并不是说出国了、到英国或美国留学就是国际化。
在俞立中看来,国际化教育,或称之为全球教育,核心是让孩子们打开视野,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。在认同文化差异、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,寻找人类的共同点,承担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。
国际化教育关注全球问题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复杂问题的解决,提升他们的全球胜任力。从而增强适应能力,认识真正的自我,实现人生的价值,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不仅如此,国际化教育强调在兴趣驱动下的主动学习,面向问题、重视实践,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、创新意识和创造力,培育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。
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全球教育?在俞立中看来,这是基于三方面的需要:
//第一,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需要。中国正在快速融入世界,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,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沟通、理解和合作的国际化创新人才;需要更多了解中国、理解多元文化、有志搭建中国与世界纽带的各国优秀青年。
// 第二,教育改革和开放的需要。教育国际合作的初心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,关注全球问题,参与全球事务,向世界学习,吸收一流大学的经验,同时也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,这是双向促进的过程。
// 第三,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的需求。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,没有一种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人,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,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,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。与此同时,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,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会很不一样。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。
至于还要不要出国留学的问题,俞立中认为:从长远来看,由于疫情、中美关系等问题,也许出国留学人数的总量、留学国别的比例会有所变动,但学生流动、出国留学的大趋势不会轻易改变。
退而言之:如果两国政治、外交上发生对抗,经济、贸易上出现摩擦,那么人文交流这条底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当前,中美对抗愈演愈烈,我们更应该让两国青年学子坚持以理性看待问题,相互理解和尊重,求同存异,这是世界和平的希望。
04
三观不是教出来的,
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
而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焦虑现象,俞立中认为:在孩子培养上要看得更远,要适应时代、适应社会的发展,孩子是在和自己竞争,不断完善自我。基础教育阶段,重在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,养成在兴趣基础上的主动学习。
在这个阶段,最不能做的便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。
在葆有孩子兴趣的基础上,引导他们不惧犯错,将实践作为更重要的学习方式;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,敢于挑战、敢于探索,不迷信权威;同时以人文精神熏陶,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。
俞立中说,世界观、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力,但三观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。
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长千万不要急功近利,而是应当每时每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,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,让孩子自主成长。
▲本文参考:俞立中在2021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论坛上的讲话
往期精选
从美国优秀大学申请书中,我们找到了名校录取的秘密
主观性强,难量化,“人文社科”申请如何闯关名校?
营销投入是研发的8倍!疯狂的校外培训走向教育的反面
顶思资源库
研究报告
● 2020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
● 2020 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
专业发展
● 2021升学指导证书课程
●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
社群活动
● 2021海南国际教育峰会
● 2020第五届国际学校人力资源峰会
人才招聘
会员服务
●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
上海:021-60496511
北京:010-53382767